中国母亲成为贬义词,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教育孩子方法的差异。中国人是老母鸡式的教育,一直期望能一辈子呵护着孩子的成长。
近日,一篇《美国高中中国母亲为什么成了贬义词?》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。在美国学生、父母眼中,中国母亲爱攀比,永远以其他人为标杆,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,这让不少华裔学生感到烦恼。
总以其他人为标杆
记者看到,在这篇《美国高中中国母亲为什么成了贬义词?》的文章说,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觉得中国母亲爱攀比,总爱比这比那。人家孩子学钢琴,中国母亲的孩子也要学;人家孩子考上哈佛、耶鲁,中国母亲也会如此需要自己孩子。在孩子的教育上,中国母亲永远以其他人为标杆。
而在美国高中生眼中,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,啥事都是母亲说了算。母亲像只老母鸡,孩子好似小鸡,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。中国母亲在美国学生口中成了一句讽刺语,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。不少母亲对此感到委屈,觉得中国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;也有父母检讨,觉得潜意识里的过分娇纵对孩子导致了伤害。
盲目攀比伤害孩子
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吗,考了多少分?某某同学多少分?这是家住徐汇区的朱女性在校门口见到女儿后的第一句话,如何又比你高,下次要超越他。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上愁云密布。从小到大,佳佳都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长大,从婴幼儿园的弹琴、识字、算术到上学后的成绩、教辅书、培训机构,每一项都不可以落于人后。母亲甚至为佳佳制作了一张赶超某某人的目的卡,贴在书桌上刺激佳佳。
老师,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不和其他人比吗?帮帮我!12355热线心理健康咨询师、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说,近期,一位大二学生小金走进咨询室求助,自从进入大学后,周围出色学生比比皆是,小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,让他近于崩溃。
原来,小金从小在父母争第一的需要下长大,要比其他人强的口号渐渐变成了习惯和行动目的。只有比其他人出色,他才会快乐。一旦被赶超,就无所适从,自卑、嫉妒和痛苦开始滋长。刘老师担心地说,类似的咨询案例正在急剧上升,盲目攀比已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,愈加多的学生正遭受伤害。
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
其实,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国母亲。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,据社科院社会学所近期的一次调查显示,本市大部分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,若以5分为满分,在与妈妈的关系方面,89%的孩子给母亲打了45分,在评价爸爸妈妈的教育办法上,也有86%的孩子给爸爸妈妈打了45分,77%的孩子觉得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。但她也表示,对于母亲们潜意识里爱攀比、爱包办的倾向应引起关注。
横向比较也有其必要性,可以更全方位地知道孩子,但父母切忌设定不切实质的目的或假想敌!市西中学心理老师李秀芬建议,母亲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,绝不可以根据一个标准需要他们。倡导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,帮助他们一块开发潜能。
【有关评论】
一直以来,我觉得中国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劳,最善良的母亲。所以我不可以容忍其他人指责大家的母亲。可假如抛开肤色和种族的偏见,大家客观来看待美国人对中国母亲的指责,其实人家说的又句句在理。
中国母亲爱攀比,永远以其他人为标杆,我相信美国也有如此的母亲。为何如此的指责不会发生在国内?由于大家当局者迷,或者说大家国内的母亲事实上是在一条船上,让有着同样行为与举动的人群来指责他们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。只有当中国母亲与美国母亲放在一块时,大家才会发现彼此有这样之大的差异。
中国母亲成为贬义词,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教育孩子方法的差异。中国人是老母鸡式的教育,一直期望能一辈子呵护着孩子的成长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,每一个孩子的前程同时也是爸爸妈妈的前程,上最好的小学,读最好的大学,然后找最好的工作。如此的教育方法之下,中国的孩子的自主性、独立性就被抹杀了,所以才会出现愈加多的啃老族。而美国人则是放羊式的教育,爸爸妈妈管得少,老师管得少,学生都可以根据我们的兴趣喜好去学习,去工作。如此一来,孩子的创造力反而被激起出来,而这也就是美国引以为豪的开放式教育。
华裔的烦恼其实也是大家国内的烦恼。面对美国人对中国母亲的指责,大家其实不需要更多辩白,由于大家对孩子对孩子管得实在太多了。